[切换城市 | 切换高新区]

区域透视 | 成都市科技创新中心空间布局建议

  •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本文字数:3290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科技创新中心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01 典型科创中心

空间布局模式


科创中心布局模式


按照中心城区、城市发展新区、功能拓展区的地理空间圈层划分,科创中心有三种布局模式


1.中心城区:智力型的城市中心模式

2.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化的科学园区模式

3.功能拓展区:多功能的产业基地模式

1 智力型城市中心由政府、高校院所、高技术企业多方参与,打造科技创新引领的中央智力区

智力型城市中心模式注重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构筑多元共构型创新空间。这种发展模式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主要是由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参与推进,由简单的大学集聚区向中央智力区转变 。

优势

  • 智力资源密集,政府、科研主体和高新技术企业三方通过合作和交流,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 中心城区配套设施完善,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充足,有利于新兴高技术产业崛起

不足

  • 中心城区注重综合性创新,区域品牌形成能力弱,很难形成专业化产业集聚区


  • 由于中心城区的建筑面积饱和度较高,科技创新发展空间有限

2 城市化科学园区依托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企业创新主体,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资本以及氛围

城市化科学园区模式致力于建设高品质科学城,促进创新空间圈层化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由相对孤立的科学园区成长为独具特色的科技型城市,积极通过建立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引进国际领先创新主体,为科技创新创造理想的环境氛围。

优势

  • 优质和完善的生活环境对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 聚集全球一流的创新企业、创新研发、创新人才、创新资本为高科技园区发展提供国际化土壤

不足

  • 城市化科学园区一般离中心城区较远,若生活配套未满足,招揽高水平人才和高科技企业具有一定难度

  • 科研根基不深,存在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不能快速到位的问题

3 多功能的产业基地采用产业错位、协同并重的原则,打造专业化产业集群,以企业创新平台和大规模高精尖产业为主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多功能产业基地模式通过产业错位发展与协同合作,打造产业创新集聚区。这种发展模式结合各区特色产业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并重的促进模式,专业化集群效应明显,通过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并引导相关高精尖产业聚集,科技推动产业创新

优势

  • 产业错位发展有助于发挥产业专业化优势,并促进产业集群的高效益增长


  •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较快,能够实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

不足

  • 主要依托企业集聚和政府优惠政策,科研能力较弱,创新意识相对较低

  • 强调专业化产业功能,银行、投资企业等金融机构较为分散,创新资本较为欠缺

 

三种科技资源布局模式优劣势对比


智力型的城市中心模式

多功能的产业基地模式

城市化的科学园区模式

选址

大城市中心区域

功能拓展区(近郊、卫星镇)

城市发展新区(远郊、卫星城)

主要特征

高知识集聚

技术产业化

高科技含量

包含内容

应用型大学、科研院所、高技术企业研发平台

总部基地、生产型企业、大科学装置、基础科学研究平台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学城

优势

智力资源密集;配套设施完善

专业化产业集群;便宜的地价、租金

创新氛围浓厚;国际化科技环境

劣势

很难形成专业化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空间有限

科研能力弱;创新资本欠缺

招揽第一批人才和企业难;创新要素不成熟

案例1

杭州城西“一带、三城、多镇”为案例,采用“城市化科学园区+多功能产业基地”的布局模式

一带

东西联结主要科创节点的科技创新带、快速交通带、科创产业带、品质生活带和绿色生态带

三城

  • 紫金港科技城(浙大科技城)

         科技研发核心功能板块

  • 未来科技城

         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

  • 青山湖科技城

         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多镇

科创大走廊沿线分布的具备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盒创新区块,如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等

案例2

北京“三城一区”为案例,采用“城市化科学园区+多功能产业基地” 的布局模式


中关村科学城

重点布局前沿技术创新。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高等学校和中央企业,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怀柔科学城

重点布局基础科学研究。主要建设高等同步辐射光源、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群,搭建大型科技服务平台

未来科学城

着重集聚一批高水平企业研发中心。集成中央在京科技资源,引进国际创新创业人才。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集聚区

北京经济开发区

肩负打造高端制造业、承接三大科学城科技成果转换的任务

案例3

上海“一区一廊三带”为案例,采用“智力型城市中心+城市化科学园区+多功能产业基地”综合布局模式


中央创新区

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徐汇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区

黄浦江创新走廊

依托滨江工业更新区块,如复兴岛等黄浦江沿线工业更新区域以及吴淞、高化、吴泾、桃浦等集中成片地区

沪北创新带、浦东创新带、沪西南创新带

依托张江科技园区、紫竹科技园区等现有科技园区、产业园区

不同区域应结合经济、产业、资源禀赋等条件,选择合适的科技资源组合布局模式

模式类别

适宜地区

布局思路

智力型的城市中心模式

具有集中性智力资源的城市

确定中央智力圈层为智力“增长极”,向内产生知识极化效应,向外产生知识扩散效应

多功能的产业基地模式

具有明确性产业布局的城市

连结多个产业“增长极”形成产业“增长轴”,实现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城市化的科学园区模式

具有国际化科学园区的城市

以高科技产业分工为核心,确定增长极地区,带动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大范围科技辐射效应


02 成都市科技创新资源

分布现状

成都创新要素主要聚集在1环中心城区、3.5环功能拓展区、城市重点发展新区三个区域


1环中心城区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成都最具科技实力的高校科研院所

3.5环功能拓展区

拥有大量的产业化企业及企业研发平台

  •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 

  • 龙潭总部基地

  • 其他产业化基地

城市重点发展新区

1、城南拥有成都最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央企研究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

    • 高新区新经济活力区

    • 天府国际生物城

    • 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

2、城西具有鲜明的校院企地协同创新的发展特色,拥有打造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的最好条件

    • 高新区电子信息功能区

    • 郫都双创示范基地与大学城

    • 温江成都国际医学城

3、城东(东进区域)以汽车制造、航空航天为重点,规划高新技术产业新城,打造成渝科创走廊新支点

    • 高新区空港新城

    • 龙泉驿汽车产业功能区

    • 其他东进区域


03 成都市科创中心

空间布局建议

建议一:打造“一区两城”的科技创新核心区

形成以成都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中心科学城(或中心创新城区)为核心的“一区两城”新格局,集聚科技创新源头,建设成都市科技创新核心引领区

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功能定位

开展以企业、高校院所为核心,以技术创新、非线性创新、数字智能技术与产业跨界融合创新为重点的科技创新

重点区域

  • 新经济活力区

  • 电子信息功能区

  • 天府国际生物城

  • 天府空港新

成都科学城

功能定位

集聚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大科学装置,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并行推进的科技创新

重点区域

  •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都分院

  • 国家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 ……


中心科学城(中心创新城区)

功能定位

围绕“一环路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区域”进行重点打造与提升,重点开展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基础科学研究与交叉研究为重点的科技创新

重点区域

  • 四川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

  • 中科院成都分院

  • ……


建议二:

重塑“两环、三带、多点支撑”的科技创新空间地理

两环

  • 中央科技创新内环

    • 一环中心创新城区

  • 3.5科技创新外环

    • 青羊总部基地、龙潭总部基地等

三带

  • 南部科技创新集中带

    • 高新南区、天府新区

  • 西部科技创新集中带

    • 成都国际医学城、郫都双创示范基地、大学城、高新西区

  • 东部科技创新集中带

    • 东进区域、成渝科创走廊

多点支撑

  • 全域其他创新集聚区

    • 崇州智能应用产业功能区、新都西南石油大学及轨道航空产业功能区


两环


中央科技创新内环

依托高校院所科研力量,整合高端创新要素,打造智力型城市中心,重点推进基础科学研究与交叉研究

3.5科技创新外环

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功能错位、协同并重的多功能产业基地,搭建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引导高精尖产业集聚


三带


西部科技创新集中带

建设以成都国际医学城、郫都双创示范基地和大学城、高新西区为主的产学研结合科创带,建成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落地转化高地

南部科技创新集中带

打造以高新南区、天府新区为主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结合带,以企业、研究机构、院所为重点,一方面开展以技术创新、非线性创新、数字智能技术与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另一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并行推进的科技创新

.................................................................................

东部科技创新集中带

建设以天府空港新城等东进区域为主的开放式产业创新集聚带,以高精尖大规模产业化项目推动产业创新,打造“一带一路”、成渝城市群协同创新的新支点,带动绵阳、德阳、资阳、眉山等区域协同创新



多点支撑

全域其他创新集聚区

66个产业功能区为中心,打造具有特色产业优势的创新集聚区


END

作者 | 蒋翔宇、董雪

编辑 | 蒋翔宇

羚客有话说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