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城市 | 切换高新区]

成都高新区关于实施人才大汇聚行动 助推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

  • 阅读1359次
  • 2017-09-06
  • 扶持政策
  •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为推进成都高新区“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工作方针,结合成都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现就高新区实施“人才大汇聚行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管人才工作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人才强国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的工作理念,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统揽,以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聚集“高、精、尖、缺”人才、打造“国际创客天堂”为核心,紧紧抓住招才引智和育才创智两个工作重点,完善涵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全阶段的人才政策支撑体系,建设涵盖“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全链条的人才创新创业载体体系,打造涵盖公共技术、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投融资、市场推广等全要素的人才发展公共平台体系,构建涵盖政务服务、社会事务、市场中介等多层次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创业事业中凝聚人才,实现各类人才汇聚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引领创新驱动,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2020年,创建成为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智力集中、科技创新活跃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和“国际创客天堂”。

——体制机制完善。确立人才优先战略布局,进一步形成有竞争力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政策体系,形成人才引进、培养、开发、评价、流动等完整的服务体系,以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力求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服务、股权激励等人才发展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

——人才智力集中。力争到2020年,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内外院士等顶尖领军人才30人,引进千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100人,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0人,产业急需紧缺人才50000人。

——科技创新活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区域专利授权总量特别是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促进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在高新区研发和转化,涌现一批引领世界一流水平、替代进口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团队、重点企业和高端产业集群。

三、实现路径

实施“菁蓉·高新人才计划”,配套开展招才引智、育才创智、智力凝聚、服务提升、品牌宣传五大工程,通过高端引领,示范带动各类人才在高新区的大汇聚,通过优化人才发展的整体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一)实施“菁蓉·高新人才计划”

“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包括“创智项目”、“创客项目”、“金融人才项目”、“商务服务项目”、“技能大师项目”、“人文名家项目”等6个子项目,并根据高新区实际发展需要,适时增加新的人才项目,纳入“菁蓉·高新人才计划”支持范围。

1.创智项目

每年引进、培育和评选出30个左右符合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前沿项目,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科技研发资金支持;其中,对于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相同层次的国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职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或国际知名研发机构的核心技术专家等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科技研发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的科技研发资金。同时,通过整理形成重大产业项目面向全球进行招标以及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设立联合研究基金、专项基金等方式,吸引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相同层次的国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职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或国际知名研发机构的核心技术专家等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开展技术攻关并在高新区进行成果转化,以科研经费、基金投资、贷款贴息等形式,最高给予1亿元的支持额度。力争每年引进5个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带动超过500名高层次人才在高新区从事科技研发工作。

2.创客项目

每年引进100名左右研发水平、技术成果国内领先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不超过200平方米办公用房并补贴3年的租金;其中,对于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相同层次的国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职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或国际知名研发机构的核心技术专家等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创业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最多500平方米办公用房并补贴最多5年的租金。同时,对于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相同层次的国外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职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或国际知名研发机构的核心技术专家等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作为带头人的顶尖团队进区创办企业,经评审认定,以创业资助、基金投资、贷款贴息、政府奖励等形式,最高给予1亿的支持额度。力争每年引进5个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顶尖创业团队,示范带动超过300名高层次人才进区创业。

3.金融人才项目

每年评选产生50名左右在金融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给予每人每年最高100万元、连续3年的专家津贴。同时,对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跟进投资所取得的投资性收益,按照投资性收益的3.5%给予奖励。

4.商务服务项目

每年评选产生50名左右在商务、法律、管理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给予每人每年5—10万元、连续5年的专家津贴。

5.技能大师项目

每年评选产生50名左右在产业一线开展技术创新并为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技能人才,给予每人每年5—10万元、连续5年的专家津贴,并在入选人才中配套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按照每个工作室1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

6.人文名家项目

每年评选产生50名左右在相关领域认知度高、工作成果突出的教育名家、名医、文化名人,给予每人每年5—10万元、连续5年的专家津贴。

(二)开展五大重点工程

1.实施招才引智工程

一是实施天府人才行动。深入实施天府人才行动“海外行”、“城市行”和“校园行”专项引才活动,在做大做强现有电子信息领域引才活动的基础上,组织生物医药、金融等重点行业企业赴外开展人才招聘。创新开展“海外行”,与第三方中介机构合作,制定海外顶尖人才信息库,赴海外引进顶尖领军人才。提档升级“城市行”,依托菁蓉汇、盈创动力等机构组织,积极开展“走进中关村”、“走进深圳”等高端链接合作活动,将引才重点转移至创业人才;丰富完善“校园行”,组织企业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知名高校招引优秀人才。对于通过高新区统一组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探索通过现场考核直接给予“菁蓉·高新人才计划”相关项目支持。力争每年引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5000名。

二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相关部门要依托“创业天府·菁蓉汇”高新区主题活动、创享会等活动,争取国务院侨办“侨梦苑”项目、中国科协海外科技社团等平台资源,创新人才招引方式,每年分别开展至少1期面向国家“千人计划”、海外离岸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大赛和创业大赛,邀请行业专家、风投专家现场评审,精选优质项目,并以国有投资公司跟投的方式推进资本与人才的对接,构建资本吸引人才的市场化路径,引进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高端人才项目落地高新区。

三是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相关部门要突破以往国家“千人计划”等刚性引才的政策限制(如时间、年龄、股权等限制),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探索开展“区内注册、海外孵化、全球经营”的离岸创业模式,引进中国(西部)技术转移中心、西南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等科技平台。政府出资2亿元设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交易、投融资服务以及产品推广等一站式服务。要以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为契机,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在成都人才新政策落实、外籍人才注册内资企业、绿卡、股权奖励、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等方面先行先试。

四是建立社会机构引才联盟。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鼓励中介机构引才的奖励政策,依托高新区驻硅谷、特拉维夫等全球高科技园区办事处以及在川高校海外研究院,遴选20家左右知名引才机构、社会团体、科技社团,组建成都高新区引才联盟,通过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定制招引活动等方式,重点面向北美、欧洲、日韩等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争每年引进1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五是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相关部门要结合高新区实际,对标上海、苏州等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先进经验,以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动力,按照公办民营的思路推进园区建设,打造一个网络运营平台、一个线下呼叫咨询中心、一个一体化的政务服务中心、一个人力资源的培训基地,健全专业化、集中化、流程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平台体系,形成一体、高效的人力资源政务服务,为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多层次人力资源保障。

六是构建园区创业生态圈系统。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古生物医药园、新川创新科技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低碳环保科技园等重点载体项目,打造一批市场化、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社会力量兴建一批针对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园,加大孵化平台和标准厂房、公共配套用房等建设力度,依托菁蓉国际广场共建“成都市就业创业高新基地”,逐步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创业载体体系,保障“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入选者发展空间。

2.实施育才创智工程

一是强化高层次人才培育。相关部门要强化对引进人才的表彰激励力度,以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人才奖和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成就奖为依托,每年培育产生50名左右国家、省、市人才计划入选者;建立高层次人才项目会商制度,每年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转化前景好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集成各类科技产业项目给予接续支持。要强化对本土优秀专家的培育工作,制定成都高新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选拔管理机制,每年评选150名左右的优秀专家。

二是强化产学研合作。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园区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规划整理一批产业前沿领域科技攻关项目,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招引院士(专家)、优秀博士进站开展研究,力争每年培育100名适应企业发展的科技型人才。鼓励高校按照“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方式,引进海外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将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转化。积极对接高校需求,鼓励辖区有创新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授或创业导师。

三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人才创新创业的绩效评估体系,实施以绩效奖惩为主体的激励机制,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评价,增加专利发明和运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创办领办企业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于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优先推荐评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各级人才计划;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认定、业绩考核、薪酬标准各项指标,依托行业协会,探索职称评审的社会化改革,建立以市场竞争力、业绩能力、行业评价为核心标准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人才评价,建立健全重大人才计划科学遴选、评价、考核和退出机制。

四是深化知识产权处置和收益权改革。科技部门要积极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搭建产学研用结合的专利运营平台,健全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的专利成果转化机制和保障人才创新成果的收益分配机制。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将侵犯知识产权的失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拓宽知识产权保护渠道。探索成立由专业机构、律师协会等参与的人才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联盟,为人才提供公益性、专业性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技文献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建设线上线下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更有效地促进专利的创造和运用。

五是创新股权分红和税收激励机制。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制度优势,支持企业以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等方式对高层次人才及紧缺人才实施股权激励,支持企业采取科技成果投资、对外转让、作价入股的项目收益分成方式,对高层次人才实施分红激励,建立健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六是强化高层次人才创业融资服务。相关部门要创新方式方法,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强化对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的融资支持,依托高新区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合作体系,并将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增资到2亿元,每年对5—10个创业项目提供天使投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对创新创业项目给予融资支持。

七是建立高新人才产品营销平台。相关部门要立足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发展壮大,探索建立高新人才产品营销平台,形成集管理咨询、市场营销、品牌策划、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产品推广平台,全力促成技术交易和产品销售,积极组织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会,助推企业开拓市场。

3.实施智力凝聚工程

一是成立高新人才发展促进会。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以海内外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为主体,推动成立新型人才组织—高新人才发展促进会。以市场化的方式,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整合孵化资源、提供专业化服务、聚集高层次人才、服务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建立校地人才合作与交流机制。科技部门要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四川省改革创新发展试验区制度优势,大力实施“一校一带”计划,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知名高校的务实合作,探索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清华大学等世界名校合作的新模式,构建校地人才多领域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带领学生进区创新创业,进一步打通在川高校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探索建立在蓉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就地在高新区就业创业政策。

三是推动军民人才深度融合发展。相关部门要立足于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基地,鼓励军地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探索形成军民两用人才数据库,大力吸引军工单位科技人才进区从事科技研发或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并纳入“菁蓉·高新人才计划”项目给予支持。

四是打造高新人才智库。组织部门要围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服务决策为根本,充分利用辖区国家“千人计划”等专家资源,为高新区政府部门建立“高新人才智库”,开展战略咨询研究、提出行政决策建议、加强趋势研判预警、培养储备人才、强化公众参与引导、跟踪评估政策绩效等服务,提高政府部门的决策科学水平,为高新区公共服务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服务。

五是设立创业导师制度。园区管理部门要建立人才“传帮带”机制,选聘成功创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风投机构专业人员作为创业导师,重点为高新区“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创业企业提供辅导服务,解决初创企业水土不服及企业发展方向等问题。

4.实施服务提升工程

一是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相关部门要创新人才服务体制机制,做强成都高新人才服务中心,整合职能部门人才认定、项目申报、配套待遇落实、创业扶持服务等职能,建立统一的人才基础数据信息库和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人才项目申报、网上审批、工商注册、出入境管理等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制度,人才凭卡可直接到服务平台和职能部门申报落户、配套就业、子女入学、创业扶持等服务。搭建“天府创业沙龙”等人才交流平台,强化人才与项目、技术与资本对接平台。同时,通过组建协会、中介机构等形式,以市场化的方式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重点产业园区人才服务站,建立一支人才服务专员队伍,推进人才招引和服务工作,形成一站式、零距离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二是建立人才公寓供应体系。结合人才安居对象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要修改完善人才公寓管理相关政策体系,探索采取公共租赁、货币补贴、放宽购房限制等多种方式,重点解决引进人才创业就业初期的住房问题。住房管理部门要牵头探索建立梯度分明、配置合理、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的人才公寓供应和保障体系。

三是建立与国际衔接的医疗保障体系。相关部门要加快推进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项目建设,争取为外籍人才提供预约诊疗和外语服务。力争引进1—2家具有国际医疗保险账单支付功能的国内一流或国际知名医院落户,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诊疗中心与国内外保险公司合作,加入国际医疗保险直付网络系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保障体系,提升辖区医疗水平,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体系。教育部门要加大国际学校的引进和建设力度,构建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全阶段的国际学校体系,满足辖区高层次人才子女对于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探索在公办学校大力引进高水平的外籍师资力量,提高辖区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为各类人才子女提供多层次的国际化教育服务。

五是建立标准化、国际化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相关部门要立足国际化,力争创建2—3个“国际化社区”示范区,在海外人才聚集社区建设“外籍人士之家”,在优化出入境服务站功能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建立服务外籍人才的长效机制,促进外籍人士社会融入。在中韩创新创业园、天府国际生物城、新川创新科技园等重点区域实现中、英、韩、西等多语标识全覆盖,大力营造国际化城市氛围。

5.实施品牌宣传工程

一是合作推出人才公益电视节目。宣传部门牵头与省市电视台合作,定期制作播出高层次人才对话、访谈及创业故事汇节目。节目聚集“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入选者,深入挖掘创新创业故事,全面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在宣传人才、营造创业氛围的同时,对高层次人才产品、科技进行大力宣传。

二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人才工作宣传平台。相关部门牵头组建“菁蓉·高新人才计划”网站,建立“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公众账号,定期推送高新区人才政策、项目申报,及时更新高新区人才工作信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选择1家国家级平面媒体,面向全球发布菁蓉·高新人才计划”以及辖区企业引才需求。

三是打造国际化才智交流品牌。相关部门要依托欧盟创新创业中心、中韩创新创业园等载体,进一步发挥“欧洽会”等品牌作用,积极兴办与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相关的学术会议、产业论坛、设计(发明)竞赛等,打造服务西部、业界公认的才智交流和人才甄别平台,努力营造激发灵感创造、推进技术创新的国际化才智环境。

四、强化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高新区人才工作由党工委管委会统一领导,由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推进。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完善党工委联系专家人才制度,进一步增加高层次人才对党和政府的归属感,加大在高层次人才等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建立各部门“一把手”负责人才工作的责任机制,畅通部门联动人才工作机制。由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菁蓉·高新人才计划”的组织实施、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并对实施情况开展跟踪评估和动态调整,确保各项工作及时到位。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立足于工作实际,按照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制定专项工作计划,抓好工作落实。

 (二)优化政策体系

组织部门要结合高新区实际,对标中关村等发达地区,研究制定集聚国际化人才的支持政策,出台针对“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子项目的配套政策,加速聚集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高层次人才。

 (三)强化目标考核

相关部门要强化人才工作考核制度,健全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在现有人才目标专项考核的基础上,将人才工作纳入相关部门主要工作目标考评,进一步强化量化考核和绩效导向,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四)落实经费保障

相关部门要强化人才工作经费管理,每年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用于主导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参照财务相关规定执行。

各部门应根据本方案制定具体的工作推进计划。

中共成都高新区工委办公室 2016年9月6日印发


羚客有话说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