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期间,来自全球的重量级嘉宾以“汇智创新 开放共享”为主题共话创新创业新趋势。拥有“五区”叠加政策利好的成都高新区,如何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加速发展?如何培育更多高成长企业?5月11日,成都高新区联合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举办高成长企业圆桌会,探讨高新区高成长企业培育的特色路径与发展模式。
跨界融合+颠覆性创新
高成长企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共享出行等技术日益成熟,新经济浪潮席卷而来,一大批伴随新经济浪潮而生的高成长企业备受关注。圆桌会上,围绕当前新经济浪潮下高成长企业的发展机遇与竞争,成都高新区企业代表与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共话高成长企业发展规律与趋势。
伴随着新经济的蓬勃发展,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产业引领者,一个技术突破或模式创新就可以促成一个产业。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成都中心总监周涛说:“伴随新经济而生的瞪羚和独角兽是典型的高成长企业,他们的成长是非线性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尤其是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具有跨界融合和颠覆性特征。”
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70家发展到2016年的131家,成为紧跟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国,企业平均估值37.2亿美元,其中104家产生在国家级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已经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长城战略咨询去年发布的《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全国高新区的整体“瞪羚率”达到2.54%,2011年至2014年瞪羚企业营业收入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1.1%,瞪羚企业已经成为我国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成都高新区也涌现了极米科技、我来啦、先导药物、医云科技、理想境界、准星云学等一批高成长企业。“我来啦”打通社区服务“最后100米”,以25239%的增长率夺得德勤亚太高科技高成长500强榜单首位;医云科技开发具有病例交流、即时通信、在线直播、学术视频等功能的应用软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实名医生平台;准星云学研发出的教育机器人,目标是成为优秀老师的“眼睛”+“大脑”,自2016年年初正式推广,已在四川、江苏等省拥有2万名用户,并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的高度认可。
在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看来,目前,高成长企业的发展模式大多是颠覆式思维,传统的“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大型企业—跨国企业”的稳步发展路径已不完全适应当下的企业成长步骤。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由于所处的独特环境,发展路径转变为“创业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一个地区出现“独角兽”企业意味着这个地方实现了跨界融合,实现了爆发式成长。
“成都高新区正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建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寻找恰当的创业合作人,不断优化创业合伙人的结构,政府则应加大力度培育高成长企业。”王德禄说,成都高新区应重点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与硅谷、中关村等做好全球链接,成为世界一流园区和国际创新创业中心,让这里成为瞪羚、独角兽企业源源不断出现的创新创业高地。
产业+要素+制度
建立常态对话机制实现三大产业融合
在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潮中,四川、成都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培育了一批新经济代表,尤其近两年,成都高新区涌现出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成长企业。仅今年一季度,成都高新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近9000家,同比增长34.18%,迎来了创新要素集聚、创新驱动内生式发展机遇期。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已聚集科技型企业超1.3万家,2016年综合实力在国家高新区中位居第3位,以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总量占四川省的近4成,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省一半。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拥有各类人才总量已达40.3万,聚集金融类机构8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115家。
“发展新经济离不开‘创新共治’。”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将从产业、要素、制度三个层面着手,搭建既厘清政府、市场、社会边界,又实现三者有机结合的“联合治理”格局,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新支撑。以本次圆桌会为契机,成都高新区将建立和高成长企业之间常态化的对话机制,帮助高成长企业做大做强。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成都高新区发展新经济,将以数字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在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领域布局,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成都高新区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瞄准世界前沿科技,探索未来产业。
“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要素聚集能力,大力建立完善支持新经济发展的生态系统,充分激活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新经济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支撑。”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将加强对高成长企业的分析研究,出台支持高成长企业的一整套办法,建立高成长企业、政府、研究机构常态化的对话机制,加快培育一批瞪羚和独角兽企业群体,形成新经济发展优势,助推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